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教‘一切安好’太沉重 -- <天倫之旅> (Everybody's Fine)


還沒觀看<天倫之旅>之前﹐還以為這是一部有笑有淚﹑温馨輕鬆家庭倫理劇﹐就像李安早期拍的電影一樣﹐讓人開開心心進場﹐跟著情節發出會心一笑﹐中段放少許的‘催淚彈’﹐然後再來個大團圓結局﹐讓觀眾帶著滿腔暖意離開。<天>片海報中背景還有聖誕樹﹐眾人又笑得那麼燦爛﹐肯定又是一部好萊塢‘政治正確’的過節影片。

不想還好﹐看了之後才發現‘被騙了’!有誰會想到本片竟然是一部讓人看了覺得沉重不己﹑色調灰得比印尼煙霧來襲時還要陰霾的電影。看完後整顆心不停地一路往下墮﹑往下墮﹐彷彿人生已不再存有希望﹐自己不死也沒用了似得。。。

故事話說羅拔•迪尼路 (Robert DeNiro) 飾演的老人在妻子過世後無所事事。在一次約好的家庭聚會前﹐四個在外頭謀生的兒女居然同時抱著不同的藉口而放了鴿子。羅基於對兒女們的思念﹐決定收拾行李﹐遠行去探望身處各地的他們。一塲毫無預告的拜訪讓羅揭開了各個孩子生活並不如他們自己之前所說的(或是羅自己想像般的)開心﹑成功或美滿。電影的主軸就是父親發現事實的過程。

羅拔•迪尼路的角色是個典型的中產階級美國人﹐他一生的大志就是要賺錢回家把孩子扶養長大﹐教育成才。他對孩子嚴厲﹑要求極高﹐造成孩子們心理極大的壓力。結果在長大後即使生活並不如意﹐又或是根本無啥大志﹐孩子們始終無法對父親坦白﹐一切都只能報喜不能報憂﹐或者編些謊言來混過去﹐又或只能跟母親交代﹐讓母親來充當一家溝通的橋樑。結果羅得到的消息永遠都是‘一切安好’ (everybody's fine) 。

這樣的題材非常容易引起共鳴﹐道理可說‘放諸四海皆準’。中國人不就說‘報喜不報憂’嗎?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敢誠實面對自己的父母﹐不敢告訴他們我們真實生活上的一切遭遇﹐不是害怕他們担心受怕﹐就是傷心失望﹑無法接受﹐更害怕換來一場嘮叨﹐所以只能對他們說‘一切安好’。但每個人始終都是一個個體﹐無法只活在別人的期望下﹐儘管自己的生活有時候也不是自己所選擇想要的那樣﹐既改變不了事實但不得不繼續下去﹐結果也只能自己騙自己說‘一切安好’。。。影片的要點正是兩代人的溝通﹐片中反復出現的沿途電話柱及電纜就已經是再‘明顯’不過的‘暗喻’了。

在一個如此容易打動觀眾的心的題材下﹐接下來就只看編導要把影片中的悲情發揮到什麼樣的程度了。只是沒想到編劇竟然‘下猛葯’﹑‘去得那麼盡’﹐把情節寫得如此傷感﹑極度沮喪!!教人看了不得不替當父親的羅拔•迪尼路哭紅了雙眼!我看了本片後久久無法釋懷﹐不明白為何要讓一個已經失去老伴的年邁老人﹐懷著一股熱情﹐千辛萬苦﹐穿山越嶺去探望自己思念的孩子之際﹐竟然要遭受如此慘痛的打擊﹐承受如此沉重的遺憾。。。電影的前半部節奏輕鬆﹐觀眾跟著父親穿州過省﹐沿途風和日麗﹐但是到了後半部調子突然變得異常沉重﹐沉重得有些失去了平衡。

其實到了我這把年齡已經可以說‘百毒不侵’了﹐任何‘挑釁性’ (provoking) 的情節都已經起不了作用﹐看過就算﹐都知道那只是編導的‘炒作’手法﹐用意就是要牽動觀眾的情緒﹐我才不會那麼容易‘上當’。可是這一次我不得不承認‘被打敗’了﹐看了哭得稀哩嘩啦﹐久久不能自己。

也許導演知道故事本身已經夠煸情了﹐所以手法放得很平淡。整體來說影片拍得非常‘公整’﹐優點是影片沒什麼不好的地方﹐但缺點是影片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很流暢地把一個故事說完﹐應該笑的地方令人發笑了﹐悲傷的地方也讓人流淚了。

片中有趣的一點是導演安排每次當父親見到他的兒女們時﹐都把他們看成小時候的模樣﹐這一點應該引起不少身為父母的觀眾的共鳴﹐孩子們在父母親眼中永遠都長不大的兒童。有一場戲說到父親終於鼓起勇氣面對兒女們要他們坦誠盤出一切﹐但是導演避重就輕﹐那場戲裡兒女們都是孩童時候的模樣﹐好讓父親能夠直言。無獨有偶﹐陳可幸的<嬤嬤煩煩>裡也用了同樣的手法﹐後段當演母親的袁詠儀很認真地跟演兒子的譚詠麟對話時﹐兒子是以孩童的形像出現的﹐很明顯這是為了避開大人跟成年的兒女們認真對話時的尷尬﹐這也証明成人何嘗不是無法跟自已成年的兒女們直接溝通。

羅拔•迪尼路再次展現超水準的演出﹐完全把一個寂寞﹑失望的年邁父親演活﹐情緒濃郁也成功感染了觀眾﹐讓人深深感受到他的心痛。我標籤他是次的演出為‘零瑕庛’﹐只可惜這部影片沒受到多少的關注而讓他的演出成了遺珠。

看了影片後對那一份‘遺憾’的沉痛感久久都揮之不去﹐開始在想從今天開始要讓一切坦誠﹐避免未來的遺憾﹐還是要更努力地讓生活中的一切看起來更有說服力﹐讓人相信的確‘一切安好’。。。

1 則留言:

  1. Thanks!
    I'm NOT going to watch this movie cause I cry easily :(

    回覆刪除